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顾晓松院士做客我校“名家名师名医大讲堂”

编辑: 管理员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17-06-12   浏览:

作者: 发布日期:2016/12/7

11月23日,中国工程院、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学家顾晓松院士做客我校“名家名师名医大讲堂”并做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的有全体校领导,校务督导、机关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600余人。报告会由校长郭姣主持。

报告会上,顾晓松院士从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建设、大学的本质与内涵、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强国与现代大学发展几个方面展开报告。顾晓松院士认为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内在动力与规律,创新包括科技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又包括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创新的关键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何为创新人才,顾院士认为,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顾院士指出,创新的前沿在高校,大学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助推力量。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创新的责任。因此,高校要重视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氛围与环境,占有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制高点,围绕核心技术形成专利保护群的创新战略。

报告中,顾晓松院士着重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以他长期致力的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为例进行讲解。顾院士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社会重大需求、面向人类健康事业和面向世界科学高峰,只有做到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才能追求卓越。顾院士团队秉持着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采用壳聚糖开发神经移植物并成功制备了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在动物模型上实验成功后,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将这种移植物带到临床,解决了百余年来周围神经缺损的世界难题。顾院士提出了“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作为新的理念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新版教科书。Science(2012)杂志报道称“顾教授在世界上第一个将壳聚糖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第一个转化人工神经研究进入临床,是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开拓者(Translational Pioneer)”,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了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顾院士运用大数据分析基因表达的方法,提出了神经再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的子刊上,又一次占领了该领域理论的制高点。在回顾自己的科技创新历程后,顾院士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感悟。他认为,天道酬勤,人道酬诚。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成功之道,需要具备勤奋、智慧、执着、诚信的特质,要通过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不断追求卓越,要在创新之路上创新、创新、再创新,从而最终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

顾晓松院士的报告非常精彩,把非常专业的、抽象的知识,以大家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作出阐述。在与老师们的互动中,顾晓松院士还勉励青年教师要用心科研,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的历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人生道路上留下历史的足迹。顾院士的报告不仅对广大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还对提升实际工作成效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让师生们受益匪浅。

上一篇:我校获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

下一篇:美国密苏里大学大卫.英格利士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